最近有不少職場新人咨詢有關面試的技巧,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個問題是,當面試官問“你還有什么問題”時,應該如何回應為好?
很多人告訴我,一聽到這種問題,他們一般是兩個反應:要么直接搖頭說沒有,就這樣結束面試,要么就想直接問待遇。我想起去年面試過的一個小姑娘,當我問她“你還有什么問題”時,她馬上問道:“公司包飯嗎?中午都在哪里吃飯呀?”關心切身利益,這是人之常情,本可以理解,但接在面試官這句問話后面,卻很不明智。面試官每天要面對諸多候選人,無論從精力或時間成本考慮,要是已經判定你不合適,通常會選擇草草結束,最多禮貌地說一句:“今天的面試就到這里,你回去等通知吧!比绻軉柍觥澳氵有什么問題”,通常說明你有戲,有機會進入下一輪。
既然如此,我們如果消極應對,說沒問題,那叫錯失良機;而回應時,核心一定是抓牢8個字:
鞏固戰果,增加好感。
一、“你還有什么問題”的背后,面試官是想聽什么?
千萬別以為這只是一句例行公事的問話,務必記。好嬖嚿形凑浇Y束前,所有的環節,都是對你的考核。當面試官問“你還有什么問題”時,他的第一立場不是個人,而是公司。他是站在公司的角度,考核你究竟合不合適。所以這句話的背后,至少包含三重意思:
你有多了解我們公司?你有多想加入我們公司?你對應聘崗位還有什么疑問嗎?
第一重,是穩定性維度評估。現代職場,強調的是雙向選擇,你情我愿。你越了解一家公司,才能越理性地做出判斷。從公司角度看,你的穩定性才會更好,雇傭風險也才更低。
第二重,是工作態度維度評估。基于了解維度做出選擇,你加入的意愿才會更強,可預期的工作積極性及主動性,才會更好。
第三重,是工作理解力維度評估。每個公司的崗位職能,都不盡相同,即便先前已經進行過具體的業務、技能面試,也并不一定意味著你就一定貼合當前崗位需求。如果你能就應聘崗位的細則進行發問,并針對性地匹配自己可以勝任的“論據”,結果必然大為不同。開篇時公子提到的那個問中午在哪里吃飯的小姑娘,及很多人直接就問待遇的回應方式,不能說有錯,但顯然不加分,甚至會被扣分。這不是面試官想要聽到的回應。明晰面試官問話背后的核心指向,我們才能給出更易獲得offer的回應。
二、面對不同層級的面試官,回應側重應有不同如果你面試的是一個規模較大的正規公司,通常,會有至少三輪面試。
第一輪,考核你的專業背景和業務能力,一般由業務部門主管或骨干員工負責;
第二輪,考核你的溝通、協作等軟性技能、及對公司的認同程度等,一般由HR負責;
第三輪,最終面試,一般由能真正拍板的管理者負責。
在面對不同層次的人時,我們的回復側重自然不同。但原則都是一樣的,即增加這個層級面試官對你的印象分,讓你順利進階到下一輪,直至成功拿到offer。比如對技術面試,你可以詢問公司技術發展趨勢,以及所屬部門主要參與的環節及貢獻等。對HR面試,你可以站在新人的角度,問問跨部門合作的流程,以及公司的企業文化等。對于最終的拍板者,可以聊聊公司關于個人的職業規劃,升職條件等。為什么不建議過早談薪資?
其一,沒有用。尤其在第一、二輪階段,核心員工、基層主管甚至HR,壓根就沒有決定你薪酬標準的權利。甚至,如果你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社招員工,沒準兒你信口提出的薪資要求,比對面的面試官還高,如果對方不夠職業,這對于你順利進階下一輪,毫無益處。
其二,沒必要。真正到了最后一輪,正常情況下,根本不需要你主動提,對方會提的。我當年應聘華為,到了綜合面試階段(最后一面),過程非常簡單。對面的大領導第一句話就直接說,你的情況我已經都了解了,咱們直接談待遇問題吧。然后,就談待遇,談妥就簽約?傊,原則其實很簡單:到什么階段,對什么人,說什么話。問題問得好,會讓你對應聘公司的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,增加你對其是否適合自己的判斷,同時,也才會提升你在面試官心中的印象。
三、抓牢3個原則,面試中反客為主
5年半前,我從待了多年的外企離職,去華為應聘。我的第一輪面試,是業務面,面試官是我后來的部門主管老何。老何只問了我10分鐘,我對答如流,他點頭笑說:“我問完了。你有什么問題想要問我?”這過程比我想象得快。我想了想,提了第一個問題:“我在前公司是項目經理,現在的崗位叫‘客戶群負責人’,從JD(Job Description,崗位描述)來看,似乎是兼具項目管理和技術總負責。那么這個崗位,究竟算管理崗,還是技術崗?”老何說,咱們是個技術部門,但我這個崗位屬于管理,所以我是技術管理崗,即核心職能是管理,也不能放低對技術的要求,不過你可以培養一個技術支持。我又問他:“那么,我的團隊如何配置,可以配幾個人?”老何說,基于客戶群業務量而定,目前看至少4個,你有100%考核權限。我再問他:“我注意到跟咱們密切關聯的部門,至少5個,但它們的組織歸屬很有意思,這跟我的前公司很不一樣。能說說平常大家是如何高效配合的,以及公司整體的組織架構么?”這個問題老何來勁了,直接拿筆在會議室白板上開始畫,blabla說了將近20分鐘。之后,我又陸續問了職業晉升通道、公司績效考核機制等問題,他都逐一進行了解答。整個面試過程,用了1個小時。老何作為面試官,只問了10分鐘,另外50分鐘,都是在回答我這個應聘者的各種問題。我離開才半小時,就接到了HR的短信通知:“恭喜,你的一面過了,請于次日到公司,進行下一輪面試!倍罱K,我順利進入了華為。復盤一下這次面試,我能反客為主,還沒有招來反感,是因為抓牢了3個原則。
1. 明確工作方向一開始就崗位提出疑問,是為了明晰職責,更好把握后續工作方向和側重,不至于一上來就跑偏。我理解得越透徹,當然老何后續的管理工作就越省心。事實也確實如此。
2. 聚焦工作開展無論問團隊搭建、跨部門協作,或者組織架構等問題,我真正想要了解的,是工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,應該遵循什么流程,找什么人合作與解決。老何當然深諳其理,所以每一個問題都認真作答,不厭其煩。
3. 只問“長遠利益”利益相關并非不能問,但一來老何不能拍板,問他沒用;二來,問“長遠利益”,其實更有利于我做判斷,還不會惹人反感。比如我問職業晉升通道時,老何已捎帶提及華為的漲薪機制,我問績效考核時,他也自動提及了華為的獎懲規則。我根本不需要直接張口問“我到底每月能拿多少錢”,心里其實也已經有數了。